新埔教會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2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3年12月4日靈命日糧讀經註釋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12-4 08:36: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rbc 於 2023-12-4 08:38 編輯

【詩二十三題註大衛的詩。』

         大衛在這首最美麗的信靠之歌裏形容耶和華是偉大的牧者——照顧和保護祂的羊(1~4節),並且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保護和豐富地供應祂的賓客(5,6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詩篇》中最為人喜愛的一篇,素有“詩篇中的珍珠”之稱。詩人表達了對神這位大牧人的無限喜悅和信任。從六節“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和5節的“擺設筵席”看,本詩當為節期中感恩之作。作者可能有過二十二篇前半所描寫的經歷,獲神拯救,從困苦中回轉,欣然讚美那位引導、安慰,並助他取得勝利的天父。

詩人個人的歷練,化為精煉的語言,成為超越種族、國界,所有親嘗過神恩滋味的人的心聲。無論是誰,讀此篇都能得到生命的力量,奔走人生艱苦道途。――《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人大衛稱神位他的牧者。古代近東多把王稱為牧人,新約中耶穌自比為好牧人(約十11,14)。新約作者稱耶穌為“牧長”(彼前五4)、“群羊的大牧人”(來十三20)。有此善牧,甚麼也不會缺乏。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四十年“一無所缺”(申二7),“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申二十九5)。信靠主的人永無缺乏。――《啟導本詩篇註釋》

         神是靈魂的牧者。這首詩充滿抵擋漫漫黑暗與危險的沉著及坦然。詩中的自得其樂並不是自我陶醉,而是靈魂的平安,來自于與永恆無限者的合一。 ――《聖經精讀本》

         二十二至二十四篇是一首彌賽亞三部曲,二十二篇是說那位為羊捨命的好牧人基督(約十11),本篇是那位為群羊從死裡復活的大牧人基督(來十三20),二十四篇是說那位在榮耀中再來的牧長基督(彼前五4)。──《聖經綜合解讀》

序言——在《詩篇》中,本詩可能是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了。它一般被稱為“牧者之歌”,既給兒童帶來快樂,也給老年人帶來安慰。它又被稱為“詩篇裡的珍珠”,“夜鶯之歌”、“牧羊人關於祂牧者的歌”等。奥古斯丁稱它為殉道者之歌。比起其他詩篇,無疑有更多的書籍和文章為本詩而寫,也有更多的詩歌和讚美詩圍繞著本詩的主題而創作。它給各種年齡的人都帶來信息。

  但本詩不只是“牧人之歌”。它不但描寫溫柔的牧人引導祂的羊群到安息之處,“在青草地上”,“可安歇的水邊”吃草,保護它們免遭曠野的危險,而且描寫慷慨的主人為祂的客人提供豐盛的飲食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本詩的最後表示絕對信靠耶和華會充滿慈愛地引導祂的子民走完今生的道路,並把他們作為祂的客人款待直到永遠。

  本詩可分為三段。前兩段(第1~3節和第4節)描寫主慈愛的引導和保護;第三段(第5,6節)描寫主人的盛情。

  本詩絲毫不帶民族主義的色彩。它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大衛曾在崎嶇猶大山區做過牧人,後來又成了東方宮廷的主人,所以他有充分的資格創作這首最美妙的聖潔抒情詩。── SDA聖經注釋

【詩廿三1】「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牧者”的形象顯出耶和華是一位引導者、保護者,而且是時常同在的友伴(比較創四八15;賽四九10;耶三一9,10;結三四;詩八○1;九五7)。有關主耶穌是祂子民的牧者,參看約翰福音十章11、14節、希伯來書十三章20節、彼得前書五章4節和啟示錄七章17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 詩中占最中心地位的核心詞。“我的”,將耶和華與作者聯成一體,暗示牢固的同盟關係,奠定詩篇的中心思想。牧者: 隱喻,表達廣泛而隱秘的關係。對羊來說,牧者是絕對性的存在,他與羊一同生活、引領和保護羊群、醫治其傷痛。基督將自己比作真正的好牧人(約10章)。 ――《聖經精讀本》

         就像許多詩篇一樣,耶和華在這裏為頭一個字,佔了強調的位置,而我的表達出一種誓約關係,因此作者膽敢將耶和華(是)……與那不相稱的我必……連在一起。本詩以下的每一件事,都發源於此。大衛用牧者一字,是截至目前為止,詩篇中所出現含義最豐富、關係最親密的一個比喻,相較之下,「王」或「拯救者」就嫌疏遠,「磐石」、「盾牌」就嫌不夠親切;牧者經常與羊群生活在一起,也是羊的一切:為它們的引導者、醫生和保護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牧者」整天與羊群生活在一起,是羊的引導者、保護者和醫治者,也就是羊的一切。神不只是眾人的「牧者」,更是「我的牧者」。祂不是「過去曾是」,也不是「將來才是」,而是「現在就是」我個人的牧者。祂引導、保護我們,與我們同在,供給我們一切的需要。──《聖經綜合解讀》

         主耶穌是「好牧人」(約十11),祂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所以跟隨祂的羊「必不致缺乏」。拒絕神的世人「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五十三6),自以為是擺脫約束,來到自由的天地,其實是進入危機四伏的曠野:「他們如同羊群派定下陰間;死亡必作他們的牧者」(詩四十九14)。──《聖經綜合解讀》

         ●「缺乏」:SH 2637,「缺少」、「欠缺」。

         ◎ 23:1 是整篇的開宗明義,神是牧者,所以祂的羊就不會有「欠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我的牧者。聖經常把耶和華比作牧者,把祂的子民比作羊群。最早提到這一點是在創48:15。“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神”,可直譯為“我的牧者”(見創49:24)。這個說法還出現在《詩篇》(78:52;80:1;119:176),先知書(賽40:11;結34;彌7:14)和《新約》(路15:3~7;約10:1~18;21:15~17;來13:20;彼前2:25;彼前5:4)中。為了理解和欣賞詩歌意景的美妙,就必須瞭解猶太曠野的危險,以及牧人和羊群在長期單獨相處中所建立起來親密無間的關係。

【詩廿三1~4】神是詩人的牧者:這慈愛的牧人供給詩人一切的需要,也是詩人的嚮導和人生旅途上的保護者。――《串珠聖經註釋》

【詩廿三2】「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滿足地“躺臥”休息。“可安歇的水邊”。河道的進口或池塘,羊群可在那裏歇息喝水,補充體力。――《詩篇雷氏研讀本》

         牧人在羊群的前頭行,羊只既飽足又安全,可以憩息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豐盛草原上,又可在活水長流的溪畔安歇,生活豐美無缺。――《啟導本詩篇註釋》

         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 對食草動物,青草地是最不可缺少的,與它們的生死直接相關。“領羊到青草地”,意味提供豐盛安穩的生活。也指聖徒在耶穌裡享受至高的福祉。 ――《聖經精讀本》

    首先提及的是青草地與「可安歇的水邊」(參,民十33所提,約櫃為以色列人尋找「安歇的地方」),因為由此可以看出,牧者與雇工人不同,他會替群羊考慮、觀察。如果他不這麼做,就不稱職,好像為人父親的,若不學習從一家之主的角度來思想、感覺,就配不上這個角色。倘若神不是有意要與祂的子民親密相連,祂就不會照顧這群羊,或這個家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綿羊沒有獨立尋找水草的能力,因此,正如約櫃要在以色列人前頭「為他們尋找安歇的地方」(民十33),牧者也要負責為群羊尋覓水草。他知道哪裡有草,哪裡沒有獅子埋伏在水邊,羊群可得「安歇」。神也是這樣使我們一無掛慮地「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身、心、靈都得著神的供應。將來祂也必領我們到「生命水的泉源」(啟七17),讓我們得著祂所賜永遠的安息。──《聖經綜合解讀》

         跟隨主的人,第一要學會「吃喝」,借著讀經、禱告和靈修,「躺臥」和「安歇」在主裡面。這樣才能得著聖靈的力量,得著超越環境的安息,一生之久行走天路。一個不肯好好「躺臥」和「安歇」在主面前「吃喝」的人,只能靠著一時的激情和熱心「為主做工」,是走不了多遠的。──《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若在靈裡不能得著飽足,就會追求世界的滿足;我們若在靈裡得著了飽足,在世界才能知足、喜樂。因為「在禰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禰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十六11),又如主耶穌所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聖經綜合解讀》

         ●「躺臥」在青草地:SH 7257,「舒展手腳」、「伸開四肢躺著」。

         ◎ 23:2 真是一幅舒爽安息的畫面。羊羣一定是毫無安全疑慮才會伸開四肢躺著。──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青草地。直譯是“長著新鮮青草的牧場”。

  可安歇的水邊。如河邊,溪邊,井邊,湖邊。這是神恩惠多麼美好的畫面啊(見本書第413頁)!好牧人引領祂的羊群到“可安歇的水邊”,使他們準備好迎接旅程的艱辛。神讓人有休息的時間,好使他們應付日常事務中的奮鬥。── SDA聖經注釋

【詩二十三2 羊的需要】黎凡特地區的綿羊放牧在雨水滋潤的草地上。夏秋兩季所吃的則是雜草和田中收割剩下的殘茬。綿羊和駱駝一樣,可以長期不喝水,但一喝就可以喝九公升。山羊頗能獨立,綿羊卻不是如此,必須倚靠牧人尋覓水草。牧人又為牠們提供住處、醫療,和為母羊助產。總而言之,綿羊沒有了牧人便完全無助。在一個舊巴比倫文獻中,阿米迪塔納(Ammiditana)王宣稱神祇伊亞賜他智慧,使他能夠牧養百姓。他更延伸象喻,說自己向他們提供上等的草場和水源,使他們能夠在安全的草場躺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廿三3】「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甦醒”。透過食物和水的供應(2節)。神總是引導人走在祂看為義,並且能榮耀祂名(即祂神聖的位格)的“路”上。――《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位大牧人能使你我生機蓬勃。祂是那慈愛偉大的神,在祂只有公義和正直,跟隨祂、聽祂的呼喚,一生可以走在正路上。――《啟導本詩篇註釋》

         「靈魂蘇醒」:描寫詩人恢復活力和生氣。――《串珠聖經註釋》

         使我的靈魂蘇醒: 有以下2種解釋: ①查看(60:1),與本節使用相同動詞,“蘇醒”也可譯為“悔改”、“歸向”(何14:1;珥2:12)。描繪將偏行己路的羊領回到安全地帶,不是單純的“蘇醒”,而是靈性的更新 ;②“我的靈魂”指“我的生命”、“我自己”。與箴25:13;賽58:12;哀1:11,16,19一樣,“蘇醒”指身體或精神的提升。意思為“更新我的身心”。將兩種解釋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為自己的名:  體現創造、救贖及人類的所有生活領域,終極意義都是為神的榮耀而存在。 ――《聖經精讀本》

    衪使我的靈魂甦醒,這句話的解釋不止一種。它可以指迷路的羊被領回,如以賽亞書四十九5,或詩篇六十1,那裏用的動詞相同,為不及物動詞,其意思常是指「悔改」或「被改變」(如:何十四1、2;珥二12)從詩篇十九7所談到的主題(律法)與平行的動詞(使……有智慧)看來,此處是指這類靈性的更新,而不僅是令人感到清新。另一方面,我的靈魂通常是指「我的生命」或「我自己」;而「甦醒」常指身體或心理方面,如:以賽亞書五十八12;這動詞的另一部分用在箴言二十五13,耶利米哀歌一11、16、19等處,也有此意。在本詩的情境中,這兩方面顯然互相影響,羊被找回或得復甦的圖畫,表達出一個屬神的人,在靈裏倔強或苦惱之時,得著了深刻的更新。

  義路也有同樣的意思;對羊而言,這只不過是指「正確的路」,但對人所形成的羊,卻有進一步道德方面的含義(參,箴十一5),他們的道路或會帶來羞恥,或可榮耀牧者的美名。以西結書三十六22~32將為(衪)自己的名這一片語的意義,作了更深的發揮,但又加上一項結論,為了高舉神自己的名,祂會使我們成為新人,以致我們的道路便是祂的道路。──《丁道爾聖經註釋》

         「祂使我的靈魂蘇醒」,可以指把迷路的羊領回,也可以指把跌倒的綿羊扶起來。當羊群吃完一個草場的草之後,需要由牧者「引導」前往遠處的另一個草場。猶大的曠野溝壑縱橫,如果沒有牧者引導,綿羊根本找不到另一處草場。人所發明的宗教、哲學或者心靈雞湯,既不能使我們的「靈魂蘇醒」,也不能領我們走活路,只有主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約十9)。──《聖經綜合解讀》

         當我們愁悶、犯罪、軟弱的時候,不是人、也不是天使的工作讓我們回轉,而是宇宙的創造主親自「使我的靈魂蘇醒」!塵土所造的人怎能配得祂如此的照顧?但神要在罪人身上得榮耀,要祂的形象在我們身上重新彰顯,所以祂要「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這「義路」是主耶穌先走過的,所以祂不是在羊的後面驅趕,而是用愛在前面「引導」,祂「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約十4)。因為祂愛的「引導」,我們才能甘心「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2)。──《聖經綜合解讀》

         ●「靈魂」甦醒:SH 5315,「生命」。

         ●靈魂「甦醒」:SH 7725,「復興」、「更新」、「帶回」。

         ◎「靈魂甦醒」:這個詞可能有很多解釋,由最簡單的「走失被帶回」、「生命更新」到「由罪惡中悔改」。

         ●「名」:在希伯來文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和人格,而且按照我們對他的認識或他向我們啟示的程度而定。

         ●走「義路」:「正確的道路」、「公義的道路」、「合理的道路」。這個詞也有很多涵義,可能指「正確的路」,也可能有道德方面的涵義。

         ◎ 23:3 說明神的引導使得人「生命被復興」,這種詞彙我們常常形容新約以後「得救的人」,但舊約的大衛就這樣描述神的引導。神的引導,吻合自己的本質與屬性,因此一定讓祂的子民走「公義的道路」。雖然讓祂的子民「不欠缺」的方式有很多,但只有「公義的路」才吻合祂的特質。──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蘇醒(shub)。見詩19:7注釋。

  靈魂(nephesh)。見詩3:2;16:10注釋。

  義路。熟悉猶大崎嶇地形的人都知道,在山區行走如果沒有找對路,就很有可能浪費時間,遭遇不測,被深谷阻隔。只要我們願意,神總是會引導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雖然這條路在當時看來可能並不好走。

  為自己的名。神的引導向人啟示祂的品性(見出33:19;見詩31:3注釋)。── SDA聖經注釋

【詩廿三4】「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牧人用他的“杖”或木棒(趕走猛獸)來保護羊群,又用他的“竿”或鉤來引導迷途的羊。――《詩篇雷氏研讀本》

         “杖”和“竿”都是牧羊用的工具;“杖”亦作“棍”,較短,用來數點、拯救羊群,也是趕走野獸、保護羊只的武器。“竿”為長棍,上有彎柄,可作手杖,引導羊群。在此都是指神的帶領、扶持和保護。“死蔭的幽谷”黑暗一片,不過無論環境如何惡劣,有牧人同在,內心安謐,毫無害怕。――《啟導本詩篇註釋》

         「死蔭的幽谷」:指漆黑的深谷,代表非常危險的處境。

          「都安慰我」:可作「都保護我」,猶太地的牧人慣用兩根木棍,一長一短,用來引領羊群和自衛,防禦強盜及豺狼的襲擊。――《串珠聖經註釋》

         幽谷: 與“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相對,但對信靠神的人,只是試煉之地。與我同在: 牧人本是走在羊群前面,在死蔭幽谷般的險境,為保護羊群,牧人與它們同行。杖,……竿: 牧人的武器及裝備。杖用來抵擋野獸的攻擊,竿用來引領羊群。 ――《聖經精讀本》

    死蔭的幽谷,或山澗,也像青草地一樣,屬於神的「義路」……這個事實令處於艱難考驗中的人,不致灰心喪志。祂的同在更克服了這光景中最壞的狀況,就是「懼怕」。希伯來文s]alma{wet[一字,直接的翻譯為死的蔭影,在舊約中共出現將近二十次,RSV保持此譯法是正確的。這個字的用法中,「死」可以視為一種最高的強調語法,如 NEB對本節的翻譯──「如死般的幽暗」,RSV在其他地方也將此字譯為「深沉的黑暗」。若將此處如此翻譯(參 RSV的註腳,「最黝暗的山谷」),則本節所指的範圍就比較廣,不僅是指人生的大限而言。但是,雖然此字在舊約大部分的出處,都指幽暗的情況,仍有幾處主要是指死亡,本節(按我的看法)就是其中之一。約伯記三十八17,s]alma{wet[的門,在同一節中可看出,是與「死亡的門」同義;耶利米書二6用這個字形容沙漠的危險,那地乃是死亡之地,而不是特別黑暗之地;此外,七十士譯本在其他幾處也常用「死蔭」來翻譯這字。馬太福音四16,在「地」與「死蔭」之間加插「與」字(「地與死蔭」,和合本作「死蔭之地」),使「死」不僅為「蔭影」的強調語而已;在撒迦利亞的禱告詞中,它則在「黑暗」之後,又刻劃出另一高潮(路一79)。

  在這危機關頭,就取代了較遙遠的「祂」,是面對面的稱呼;因為這時牧者不再走在前面引路,而是在身旁護衛。在需要的時候,最美的事莫過於有人相陪伴;何況祂是有備而來。杖(帶在腰間的短棒)和竿(幫助走路用的,也可趕羊)是牧者的武器與裝備:前者為了防禦(參撒上十七35),後者為了控制……因為管束就是安全。暫且不談這個比喻,從實際而言,惟有主能帶人經過死亡,其他的領路人都會轉身放棄,旅客只得孤身獨行。──《丁道爾聖經註釋》

         「死蔭的幽谷」指幽暗的山谷,與「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2節)一樣,也都是牧者所引導的「義路」(3節)的一部分。因為牧者知道,經過「死蔭的幽谷」才能到達另一處草場,並且一路都有水草供應。──《聖經綜合解讀》

         跟隨主的人,第二要學會「行走」(3~4節),只要是神所引導的「義路」(3節),即便是「死蔭的幽谷」,也要跟著走進去。因為我們知道,神的帶領是讓我們在行走中認識自己生命的實際,在行走中生命得著新的供應,在行走中生命切實地成長。──《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帶領在哪裡,仇敵的干擾也跟到那裡,所以猛獸也會在「死蔭的幽谷」裡出沒。因此,牧者不再是走在羊群前面「引導」(3節),而是「與我同在」,在周圍護衛。祂早有預備,帶著「杖」和「竿」一路保護羊群。羊感受到了危險,就一路緊緊跟隨牧者,與牧者的關係也得著了更新:從遙遠的「祂」(3節),變成了面對面的「禰」。──《聖經綜合解讀》

         當我們跟隨主行過人生「死蔭的幽谷」時,仿佛宇宙之間只有「禰與我同在」,那時我們將經歷與神最親密的關係:神與我同行,「禰的杖」保護我,「禰的竿」引導我,「我」的眼不看環境,不看難處,單單注目「禰」。──《聖經綜合解讀》

         但神的旨意不是讓我們停留在「死蔭的幽谷」,只是領我們「行過」,讓我們的生命在「死蔭的幽谷」得著更新。因為主耶穌早已「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二14)。──《聖經綜合解讀》

         「杖」和「竿」都是古代中東牧人的傳統工具。「杖」是牧人掛在腰間的短棍,用來數點羊群,趕走野獸;「竿」是牧人的長棍,上有彎柄,用來引導羊群。──《聖經綜合解讀》

         ●「死蔭的」幽谷:SH 6757,「死亡陰影」、「深蔭」。

         ●「遭害」:SH 7451,「罪惡」、「危難」、「苦難」。

         ◎杖是指掛在腰間的棍子。竿是走路用的柺杖,並且可用來引領控制羊群。──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死蔭的幽谷(salmaweth)。從詞源上說,sel是“影子”;maweth,是“死亡”。這兩個詞在《舊約》中經常出現。Sel 用了49次,有45次被譯為“影子”;maweth出現157次,有128次譯為“死亡”。一些現代學者認為salmaweth源於詞根salamu,意思是“變黑”,從而把salmaweth 譯為“黑暗”。傳統的解釋有七十士譯本的支持。烏加列語文獻沒有解釋salmaweth 。在烏加列語的大量文獻中,該片語只有一次出現在一個意義含糊的段落裡。班揚在他的寓言巨著《天路歷程》中賦予“死蔭的幽谷”以特別重要的意義。

  你與我同在。這就夠了。基督徒只需要體驗神的同在。“只有你,唯有你,除你以外無他人”。

  (shebet)。是牧人的杖(利27:32);管教的杖(撒下7:14;箴13:24);轄制人的圭(創49:10;賽14:5)。有時指武器(撒下23:21)。本節的杖可能用作武器,防備騷擾牧場的野獸。

  竿(mish`eneth)。如病人或老人用來支撐身體的(出21:19;亞8:4)。

  安慰。“杖”和“竿”是牧人同在的標誌,說明牧人隨時會來救援。

  牧人所提供的是歇息,精神爽快,飲食,複元,陪伴,引導,擺脫恐懼,安慰,安全和戰勝敵人。基督徒還能求什麼呢?但詩人繼續強調耶和華恩惠的這些證據,並補充了一個慷慨主人的比喻。── SDA聖經注釋

【詩二十三4 杖和竿的使用】杖是掛在腰間的棍子。竿是走路用的杖,有需要時可以用作武器(撒上十七35),並且用來引領控制羊群。這是牧人傳統的工具,主前第三千年紀的圓筒印章刻紋上已經可以看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廿三5】「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作為一位殷勤的主人,祂供應我們一切所需。“用油膏了我的頭”。在宴會上向賓客表達的一種好意。――《詩篇雷氏研讀本》

         「油」:古人喜慶宴樂時以香膏抹頭,因此膏油用來代表歡樂和豐滿。――《串珠聖經註釋》

         為我擺設筵席: 舊約,一同赴筵席是極其重要的行為,表達緊密的同盟與立約關係(出24:8~12;林前11:25)。 ――《聖經精讀本》

         詩人先用牧人與羊為喻,現在改用大邦的君王與臣邦來說明神和信靠祂的人之間的關係。君王賜宴,共結盟好。神是主人,有神的保障,敵人當前也不用害怕。

“油”象徵歡樂。大君在盛宴中用油膏客人的頭以示喜悅(看撒下十二20;路七46)。主人對客人供應充足,豐富無比。神賜祂子女的福分,也超過人所能容納。

    牧者的比喻已經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更親密的比喻(有些人想要維持第一個比喻,這樣一來就繞了一個大圈,先將人描繪成羊,再將這些羊描繪成人──因有筵席、杯、殿;但下此種工夫,並無益處)。

  像第4節的勉強渡過危機,是一回事;但在危機中得勝,則又是另一回事。這裏的每一項細節,都在彈奏得勝之歌,從擺設豐富的筵席(預備,和合:擺設),到節慶用的油(參一○四15;路七46)和滿溢的杯,無一不然。這幅圖畫描述出面對壓力時冷靜的把握,為舊約中可與羅馬書八31~39,或哥林多後書十二9、10相提並論的經文;在各種患難中,這些經文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慰藉。不過,既然聖經中除了那位便哈達和伯沙撒王之外,並沒有任何輕敵的記載,這裏更可能是在預期一場慶功宴,敵人將成為俘虜;或是指聯盟之筵,被擊敗的敵人不得已而成座上賓。──《丁道爾聖經註釋》

         「筵席」原文是「桌子」,可能形容經過「死蔭的幽谷」(4節)後到達的另一座山上的草場。牧者所預備的新草場是群羊豐盛的「筵席」,雖然哪裡有草場,哪裡就會有猛獸,但牧者偏偏就在這些「敵人面前」為群羊「擺設筵席」,讓我們學習「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代下二十17),「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聖經綜合解讀》

         每一次經過「死蔭的幽谷」,都讓我們經歷了一次神的信實和大能,生命得著了一次更新和建造,因此就越發在「敵人面前」放膽吃喝。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在神所預備的「筵席」上,一切仇敵、難處都能成為讓我們生命成長的「食物」(民十四9)。──《聖經綜合解讀》

         用上等的油抹額頭,是古代中東人請客時對客人的盛情款待。我們雖然不配,但神卻「用油膏了我的頭」,因為祂看每一個得救的靈魂為寶貴。神以聖靈的「恩膏」膏抹在祂家中赴席的信徒(約壹二20),讓我們有喜樂(詩四十五7),讓我們有得救的憑據(林後一21~22),也教訓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壹二27),這「恩膏」使我們常帶著基督的香氣(林後二14~16)。──《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應該已經離開了「牧羊」的比喻,而用另一個角度描述神的美好帶領。

         ●「福杯滿溢」:原文沒有「福」,僅是「杯滿出來」。

         ◎ 23:5 描述敵人本來要來找麻煩,但是好客的主人就是擺設筵席,又把詩人當成上賓,用膏油抹其頭,又不斷的斟酒,使得敵人礙於主人的顏面無法攻擊詩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擺設筵席。大衛現在把自己比作神筵廳裡的客人。耶和華不但是牧人,也是君王,設盛宴招待祂的客人。見王子婚宴的比喻(太22:1~14)。“擺設筵席”,見箴9:2。

  我敵人。神是主人,所以仇敵破壞的陰謀一定會失敗。

  我的福杯滿溢。參弗3:20。大衛在這裡所想到的,主要是主喜樂的杯。神賜下無限的福惠,綽綽有餘。這個比喻也可以形容物質的豐富。大衛曾享受過這些福氣。他通過艱難的經歷體會到這些福氣對於屬靈的生命是有危險的。“滿到邊緣的杯子是最難端的”。但“滿溢”的杯子更加難端。── SDA聖經注釋

【詩二十三5 油膏】古代出席宴會的人經常得到的盛情款待,包括主人用上等的油抹他們的前額。這些油不但令他們滿臉油光,更為他們本人和會場增添芳香。例如以撒哈頓年間的一個亞述文獻,就描述他如何在一個王室宴會中,用「最精選的油濕透」賓客的「額頭」。在炎熱的近東氣候中,油有保持皮膚潤滑的作用。埃及的《琴者之歌》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吉加墨斯史詩》,都形容身穿上等細麻衣服,頭上膏以沒藥的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廿三5~6】神是詩人的東道:神像一位好客的主人盛情款待詩人,加上仇敵不再追趕他,緊隨著他的乃有恩惠慈愛。故此,詩人立志住在耶和華殿中,永遠與祂相交。――《串珠聖經註釋》

【詩廿三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大衛不單視自己為一天的賓客,而是神約之“慈愛”(參看何二19的腳註)的領受者,“直到永遠”。“耶和華的殿”是神所在的地方。――《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人此時困苦盡去,緊緊隨著他的已非敵人,也非令他痛苦已極的苦難,而是神的恩惠與慈愛。這是他一生的美好前景,住在神裡頭,快樂幸福無窮盡。――《啟導本詩篇註釋》

         指“神的客人”的思想。成為神的客人,意味與神共同生活。不是描繪已居住在神殿,而是正在路上,已經開始出發,最終必到達耶和華的殿。大衛與利未人一樣(42,48篇),將耶和華的殿視為自己真正的家(27:4;65:4)。 ――《聖經精讀本》

    但是前景不只是一場盛宴而已。在舊約世界中,在某人的席上吃喝,就意味彼此互效忠誠,甚至可能是立約的最後象徵。出埃及記二十四8~12便是如此,以色列的長者「觀看神,……又吃又喝」;主最後的晚餐亦然,因耶穌宣佈:「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林前十一25)。

  因此,成為神的上賓,不只是普通相識的人,當天請來作客,而是受邀來與祂同住。這裏所描繪的進展,似乎意味著朝聖之旅,終點站為耶和華的殿;但這也是回家的旅途,因為不僅利未人會以耶和華的殿為他們真正的家(如:詩四十二、八十四篇),大衛,這位情感豐富的人,在內心與思想中,更是視殿如家:參二十七4,六十五4。

  慈愛是立約的用詞(參,十七7的註釋)。與恩惠聯用,這字意味一個人從家人或好友身上可以得到的穩固情誼與支持。在神身上,這些特性不僅堅實可靠,而且旺盛有力,因為隨著在這裏的意思,不是跟在後面而已,乃是追趕,好像神的審判追趕惡人一樣(八十三15)。

永遠(在本節中)的直譯是「如日之長」,這字本身並不形容永恆。但是既然神因著約,對人的承諾便無止息之日,我們的主也曾如此指出(太二十二32),基督徒對這裏用詞的瞭解,並不違背其義。「無論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恩惠」和「慈愛」就像兩隻牧羊犬,幫助我們緊緊跟隨神。律法使人知罪,使生命枯乾,恩典使人得力,使生命成長。──《聖經綜合解讀》

         「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原文是「回在耶和華的家中」,指回到會幕敬拜,大衛的時代還沒有聖殿。──《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重生得救以後,就開始品嘗神豐盛的「筵席」(5節),在世就嘗了屬天的滋味,因此就滿心盼望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不想只成為神「筵席」上的賓客,更想成為神家裡的人,「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八38~39)。──《聖經綜合解讀》

         神對每個信徒的帶領,正如本篇所描繪的,讓我們一生學習「吃喝」、「行走」,到那佳美之地與神同住。越住越不想離開,越住越得著真安息,越住越像基督,因為「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聖經綜合解讀》

         ●「一生一世」:直譯「有生命的所有日子」。

         ●「慈愛」:SH 2617,「履約的忠誠」、「慈愛」。

         ●耶和華的「殿」:SH 1004,「房屋」、「住處」、「家」。

         ◎ 23:6 延續 23:5 到神家作客的比喻,詩人打算一輩子住在神那裏,會有「履約的忠誠」與「好處」一直跟着,敵人也一直不能對他怎樣,快樂安心。──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慈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福氣,將終生伴隨者大衛。本節表達了詩人完全信靠神引導他走過變幻莫測的人生,並歡然預見主將來的引導。

  耶和華的殿中。詩人肯定將繼續在神的家中做客(見詩15:1;參詩27:4;65:4;84:4)。

  永遠。指有生之年。然而相信神的兒女,從今生與神的交往中,展望來生永遠與祂相處。本詩在無窮快樂的氣氛中結束。── SDA聖經注釋

【詩二十三6 住在耶和華的殿中】耶和華的殿是指聖殿,從來不是指神在天上的居所(在二十七4十分明顯)。「永遠」一詞構成混淆,但希伯來原文不過是說「長久的日子」,即長時間(哀五20)。「住在」的翻譯(來自七十士譯本)若是正確,則詩人是一位祭司,因為只有祭司才能住在聖殿範圍之內。然而,若是按照希伯來經文將這話譯成「我要回到耶和華的殿中」,所表達的就是期待將來能夠享有再回到殿中敬拜的機會。巴比倫王尼裡格利薩向神祇表示他寧願永遠在當地。另一個文獻又說:「我願永遠站在你面前崇拜修行。」一首讚美瑪爾杜克的詩歌中的祈求,是崇拜者能夠永遠站在神祇面前禱告、代求、懇請。主前第三千年紀的蘇美崇拜者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將顯示自己祈禱模樣的小像放置在廟宇中。這樣一來,在廟宇之中就不斷有代表他們的事物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回頂部